《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觀點;
2、辨析本文的比喻、舉例、對比論證的方法;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4、背誦文章。
了解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人稱他為“亞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其言論和行為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86章。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疏通文意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翻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這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什么看法?
談的是戰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具備“人和”這個條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這兩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論點。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
郭:指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環:包圍。
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翻譯: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本段擺出了什么論據?有何作用?
圍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勝。論證了中心論點的前半部分內容“天時不如地利” ,強調了“地利”重要性。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糧食。 多:充足。
委:拋棄。
而:然后
去:離開。
翻譯: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本段擺出了什么論據?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堅、米粟充足但棄城而逃。論證中心論點的后半部分內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句式上有何特點?有何作用?
運用了排比和雙重否定句式。從多個方面強調守城一方占盡地利,但結果卻棄城而逃,從而有力證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齊的句式,使得文章氣勢奔放,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威服。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翻譯: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之至:到達極點。
親戚:內外親戚,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畔:通“叛”,背叛。
順: 歸順,服從。
翻譯: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斗,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治者是否“得道”。從戰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張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從教28年,省級“先進教育工作者”,市語文教學與研究科研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