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產生背景和思想淵源
1、產生背景:
鴉片戰爭之后,面對亡國滅種的危局,中國的志士仁人先后提出了哪些變法救國的主張?結果如何?
變法救國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興辦洋務、發展實業,開展“商戰”、變法維新,“君主立憲”
(1)鴉片戰爭后的各種變法救國主張均以失敗告終
(2)孫中山上書碰壁,轉向民主革命
(3)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標志著孫中山民主革命的開始民主革命需要綱領和指導思想,三民主義便應運而生
2、思想淵源:
(1)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
(2)中國的大同思想
(3)進化論
(4)單稅社會主義
(5)馬克思主義
二、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
(一)舊三民主義
1、同盟會的成立和三民主義的形成1905年8月——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內容
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族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前提)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核心)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富重新分配問題,平均地權。(補充發展)
3、解讀“三民主義”
(1)民族主義
a、實質:反對封建統治
b、進步性: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族平等思想,超越長期以來“反清”口號狹隘的種族傾向。
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統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反滿帶有反對滿洲貴族和反帝的雙重含義
把反滿與建立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結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綱領中最有號召力,最有群眾基礎的一條。
c、局限性:
表現: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
根源:軟弱性所致;害怕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幻想帝國主義支持。
(2)民權主義
a、實質:奪取政權
b、進步性:
把民族革命與民主革命緊密結合,把廢除專制和建立民國聯系在一起
指出了封建專制制度是封建上層建筑的核心,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在理論上解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問題——反對封建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專政。
c、局限性:只重視國家政權形式,忽視了人民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
(3)民生主義
a、實質:資產階級的經濟綱領。
b、進步性:主觀上反映了對人民的同情。
認識到了土地問題的重要性,并想解決這個問題
c、局限性:沒有反映農民對土地的要求,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4、三民主義有何意義和影響?
(1)代表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
(2)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民族獨立、民主權利、發展經濟
(3)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
(4)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
(5)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臨時約法》
想一想: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領導了哪些斗爭,結局如何?
辛亥革命結束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臨時約法,孫中山以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已經結束,剩下的只是社會革命即實現民生主義了,為此他還接受了袁世凱政府中國鐵路總監的頭銜。但是,事實擊碎了他的幻想,于是他又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都以失敗而告終。
5、孫中山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大都失敗的原因
主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局限性
政黨:革命黨組織渙散,缺乏凝聚力
綱領:三民主義的局限性
軍隊:利用軍閥打軍閥,沒有自己的武裝
群眾:脫離工農,缺乏群眾基礎
客觀: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相勾結,力量強大
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說明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走到了盡頭
(二)新三民主義
1、背景
(1)北洋軍閥黑暗統治以及一系列斗爭相繼失敗
(2)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
(3)陳炯明叛變的刺激
(4)中共和共產國際的幫助
(5)個人素質(與時俱進,追求民主)(內在原因)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通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改組了國民黨;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
1、舊三民主義與新三民主義內容比較
2、新舊三民主義之比較:繼承與發展
同:
地位:都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內容:都將民族民權民生相結合
目的:以挽救民族危亡為目標
核心:以民權為核心
作用:都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異:全新內容:反帝發軍閥,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改善農民和工人生活狀況
影響:資產階級一黨之綱領——當時先進政治思想主流和共同斗爭綱領
3、新三民主義與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區別:
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中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利、八小時工作制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新三民主義沒有這些內容。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在民主革命完成之后,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即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綱領,而新三民主義只有民主革命綱領。
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具有人民性和革命的徹底性,目標更為遠大崇高,而新三民主義在理論和綱領沒有超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三、三民主義的歷史地位
思想淵源和地位:孫中山熔鑄中西思想文化精粹而創立的三民主義學說是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
特點:既具有鮮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時代內容,又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的民族特色。
影響:迅速成為當時中國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圖存革命斗爭的綱領。
小結
孫中山三民主義發展的歷程
(1)萌發:上書李鴻章的失敗和興中會的創立
(2)提出:同盟會成立,《民報.發刊詞》把同盟會綱領進一步闡發三民主義
(3)傳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論戰
(4)實踐: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5)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的相繼失敗
(6)發展: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三大政策,把舊三民發展為新三民
(7)再實踐:以北伐戰爭為標志的國民大革命
(8)再挫折:蔣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敗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于老師
女,中教中級職稱
教學標兵。熱愛教育,講課生動形象, 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