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宋明理學》
一、三教合一
含義:是指儒教、佛教、道教相互吸納,滲透,關系和諧。
(一)儒學地位岌岌可危
1、背景:
(1)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統治腐敗,王朝更替,軍閥割據,戰爭不斷,面對社會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和理論性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已經不能應對人們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人們開始轉而求佛拜佛、煉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脫,來世幸福。
(2)佛教和道教的傳播
2、原因:
(1)自身原因:漢代末年,儒學權威削弱
(2)外部原因:其他思想的沖擊(佛教、道教的興起)
3、宋明理學這種吸收、改造和批判主要表現在:它以釋道的宇宙論、認識論的理論成果為領域和材料,再建孔孟傳統。
4、理學特點:
(1)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
(2)儒學從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內容,完成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
二、宋明理學
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朱熹
陸王心學:陸九淵、王守仁
什么是理學?
理學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儒學從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內容,建立起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學說。它是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是宋明時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學派。宋明理學由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組成。
理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
(一)程朱理學
1、理學在宋代形成的歷史背景:
(1)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對學術化較少干涉,學術活躍。
(2)儒家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國家政事,參政議政;言論不當,朝廷僅是貶官離京而已,而且職務并不低。
(3)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主要思想:宇宙觀:“理”是世界的本源
認識論:“格物致知”
倫理觀:主張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
發展: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
元朝將其作為科技考試的內容
明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實質: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二)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主要思想
(1)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
(2)獲取“理”的方法:
2、王守仁心學的主要內容:
(1)“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獲取“理”的方法:
克服私欲,回復良知
宇宙觀:心是萬物本源(心即理也)
認識論:內心反?。喊l明本心(陸);致良知(王)
3、比較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1)不同:
a、世界觀:對世界本源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世界本源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世界本源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
b、方法論: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格物致知;陸王心學:發明本心,致良知)
c、哲學的范疇:(程朱理學: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主觀唯心主義)
(2)相同:
a、世界觀:都認為世界本源是“理”
b、道德觀:都是維護封建統治
c、哲學的范疇:都是唯心主義思想
四、理學的影響和評價
1、地位:理學是對儒學的更新與豐富
2、消極: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的觀念;輕視自然科學的觀念;輕視個體自由的觀念;重禮輕法的觀念等。
3、積極: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思,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的意識。
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鼓舞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塑造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
宋明理學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宋明理學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主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4、認識: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理學是一把雙刃劍只有正確吸收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于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講課生動,幽默,極具個人魅力。不僅注重對學生知識的教授,更是本著“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