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的母親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里是多么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八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占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于母親的聰明能干,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里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災難不因為中國農民的和平就不降臨到他們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連年旱災,很多的農民饑餓、破產,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去"吃大戶"。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在這樣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僅僅吃些小菜葉、高粱,通年沒吃過白米。特別是乙未
(1895)那一年,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的地上加租子,因為辦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莊稼沒收成,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舉,以后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后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光緒三十四年(1908)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云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云南后,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從宣統元年(1909)到現在,我再沒有回過一次家,只在民國八年(1919)我曾經把父親和母親接出來。但是他倆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所以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親回家繼續勞動,一直到最后。
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我的思想也繼續向前發展。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三十畝地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戰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七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去年收到侄兒的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后情景。"但我獻身于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親在地下安息!
研讀課文
1.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這段寫了幾句話?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寫了兩句。第一句交代了寫作緣由,第二句“我愛我母親”,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由母親的逝世而憶及許多往事,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親“勤勞一生” ,母親“勤勞一生” 便成了全文敘事的線索,同時也才“值得我永遠回憶”,從而點明了題旨。這一部分是全文的總起,以“勤勞”二字總領全文。
通過回憶和歌頌母親勤勞一生,表達出作者的熱愛和悲痛之情。
2.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概括作者回憶了母親哪幾方面的事?
回憶了母親兩方面的事:
①第一方面:母親勤勞儉樸的習慣和寬厚仁慈的態度;(2—7段)
②第二方面:母親堅強不屈的性格,對壓迫者的反抗以及對作者參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
3.2-7段記敘了母親的哪些事兒?歌頌了母親怎樣的美德?
第2、3段先記敘了“家境貧窮”的情況,母親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占去了”。
第4、5段寫“母親是個好勞動”,樣樣能干,“整日勞碌”。
第6段寫母親“聰明能干”,勤儉持家。
第7段寫母親“任勞任怨”,與家里人和睦相處以及同情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
作者通過這樣平凡普通的事歌頌母親勤勞、儉樸厚仁慈的美德。
4.8-13段通過哪些事來說明母親具有樸素的階級意識、反抗精神和對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總共寫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著退佃,又加天災,家庭受到“最悲慘的一次遭遇”,在災難面前,母親沒有退卻,不但“沒有灰心”,反而還增強了“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饑民吃“大戶”,農民的自發抗爭,遭到了黑暗社會“官兵”的血腥鎮壓,“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撐門戶”,節衣縮食,送子讀書。
第四件事:是1908年對兒子宣傳科學和民主思想,獻身于革命事業,不但不反對,還給他許多“慰勉”。
5.閱讀第11、12段,思考文章還寫了些什么事?表現了母親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寄寓作者怎樣的情感?
第11段寫作者1919年將母親接出來,可因為她“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繼續勞動”。(歌頌了母親熱愛勞動的崇高品質。)
第12段寫母親積極支持兒子從事的革命事業,鼓舞兒子的革命斗志。當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難時,為了支持兒子革命,她“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當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時,她“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體現了母親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為重的崇高品質。既寄寓了作者把黨、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的崇高品質,又寄托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與懷念之情。)
6.第13段追敘強調什么?說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強調“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真可謂“勤勞一生”。
說明母親身上的美德,正是中華民族廣大勞動婦女的美德的集中體現。因此,作者對母親的歌頌,也就是對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的歌頌。
照應前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題。
7.作者由衷地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在段落結構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點?
從兩個方面來寫:
一、感謝母親“教給我與困難斗爭的經驗”,“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
二、“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結構形式上的特點是運用了排比段。)
8.閱讀文章16、17段,談談如何理解“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含義?
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離我而去”的萬分悲痛之情和對母親的無限熱愛之情。、
9.如何理解“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這句話的含義?
作者說“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母親是千千萬萬勞動者中普通一員。 母親是偉大的,勞動人民是偉大的。作者把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升華到熱愛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的高度;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使用轉折復句進行強調。
10.作者是怎樣把對母親的愛與對人民的愛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有機地結合起來寫的?這給我們哪些深刻的啟示?
作者以設問句“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 呢?”發人深思,將對母親的愛引向對人民、對革命事業的熱愛與忠誠。愛母親,就要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黨的事業,“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
主題
作者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贊頌了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強不屈的優秀品質,敘述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抒發了自己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和無比崇敬的感情,表達了自己盡忠于民族和人民、盡忠于黨來報答母親的決心。

張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從教28年,省級“先進教育工作者”,市語文教學與研究科研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