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區域工業與城市化》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一般而言,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不同區域因發展條件不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以及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較大的差異。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較低或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往往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是我國政策改革開放以后,得益于優惠政策而迅速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地區之一。
對外開放的前船
20世紀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只有紡織,食品,建材等工業,并主要分布在廣州市。如今,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并成為我國僅次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密集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速度提高,有著特定的國際國內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條件。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處于生產結構調整過程中。一方面,第二生產業占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在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要在世界其他地區尋找新的出路,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提供了契機。
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
改革放開以后以后,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并給予許多的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良好的區位條件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我國南部沿海。吡鄰港澳、靠近東南亞。這樣的區位條件使本區得以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參與廣泛的國際分工。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是著名的僑鄉,與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親密的血緣關系。改革開放以后,廣大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利用他們在海外的各方面關系,通過投資,引商、引資,為推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工業公與城市化的推進
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推進工業化,同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從圖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公程度呈現出兩個階段。
1979~1990年為一個階段。珠江三角洲地區原有工業基礎薄弱,礦產資源貧乏,但是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發展
的主導產業。發揮政策優勢和僑鄉的優勢,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等,建立一大批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生活消費品加工工廠。
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入了第二階段。經過10年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實力增強。
對策與問題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在外資的推動下不斷的發展的。受地區產業基礎和市場腹地條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區與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區相比,對外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業化與城市化后勁日顯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規劃與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生產升級面臨困境
建設建設相對落后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產業結構調整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強規劃與管理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金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市優秀地理教師,性格開朗,待人熱情、真誠,工作責任心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