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 九年級歷史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
一、單選題
2.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倫王國的共同點有( )
①都處在大河流域,灌溉農業發達②都建立了專制王權,維護國王、奴隸主貴族的利益③都制定了完備的成文法典④都形成了嚴格的種姓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3.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會生活的電影中,符合印度種姓制度的史實是( )
A.剎帝利命令婆羅門率兵出征
B.婆羅門在主持祭祀活動
C.吠舍在法庭上審問犯人
D.首陀羅在自家的農田里勞動
4.下列對孔雀王朝評述有誤的一項是( )
A.它是古代印度文明的衰敗時期
B.它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C.它統治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D. 它統治時期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
6.社會制度影響人們的生活。根據古印度種姓制度,下列選項符合當時農民身份的是( )
A.擔任祭司
B.與國王或官吏的女兒成婚
C.掌握軍權
D.納稅供養第一、第二等級
7.在古代印度,商人的女兒不能嫁給官吏的兒子,這是因為( )
A.商人的財產多于官吏
B.官吏的財產多于商人
C.商人和官吏的喜好不同
D.等級制度的嚴格限制
9.下列對印度的種姓制度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是為了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地位而采用的一種制度
B.是古印度在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制度
C.種姓制度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D.各個等級中雖有高低貴賤之別,但可以互通婚姻,差別不大
二、讀圖題

本節學習目標:
1.了解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掌握印度的種姓制度。
3.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創立和傳播的過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古代印度 河流:流量豐富,定期泛濫
氣候:溫暖濕潤,雨量豐富
土地:土壤肥沃
興衰歷程
1.奴隸制城邦出現
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奴隸制城邦。其中,以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最著名。
2.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5世紀后,雅利安人入侵,建立起奴隸制小國。
3.孔雀王朝統治時期進入鼎盛時期:華氏城
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首創,因為阿拉伯人將這種數字改進并傳播到全世界,所以得名為阿拉伯數字。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產生: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內部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
2、等級名稱:原人:嘴——婆羅門(統治階級)
手——剎帝利(統治階級)
腿——吠舍(被統治階級)
腳——首陀羅(被統治階級)
3、種姓制度中各階層的職責和義務
等級名稱 社會階層 職責和義務
婆羅門 祭司貴族 掌握神權
剎帝利 國王、官吏、武士 把持國家軍政大權
吠舍 農牧民、手工業者、商人 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二等級
首陀羅 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 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和奴役,從事最低賤的職業
4、種姓制度的特點
a.種姓界限森嚴;
b.種姓職業世襲;
c.種姓實行內婚。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佛教產生的背景
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
2、時間地點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
3、創始人
喬達摩·悉達多
4、佛教經典
統稱《大藏經》
5、佛教教義
(1)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宣揚的種姓制度;
(2)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
對佛教所宣揚的眾生平等的理解
佛教中宣揚的“眾生平等”思想,只存在于虛幻的世界中,它是為迎合階級社會中長期遭受壓迫和剝削的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而存在的。處于統治地位的統治者是不會給勞動人民實現真正的“眾生平等”的。所以,它只是用來安慰人民的“麻醉劑”。
6、公元前1世紀傳入中國
7、作用: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小結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
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
森嚴的種姓制度: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 首陀
釋迦牟尼創建佛教

張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熱愛教育,有多年教學經驗,講課風趣幽默,親和力強;條理清晰,重點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