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的單位,也是人們在地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人們分劃出來的區域類型也不同。
區域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有的邊界的區域具有過度性質,如干濕地區。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區域即是上一級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例如東北平原即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劃為三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每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對區域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不同區域由于環境差異,人們的生產、生活的特點有許多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也、發展方向等也存在差異,下面我們通過對長江三角和松嫩平原的比較,說明地理的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風季區,但地理環境存在顯著的差異。
地理位置的差異 長江三角洲位于北緯30度附近,地處于我國東部航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緯43~48度,地處我國東部地區中部。
氣候條件差異 長江三角洲地處亞熱帶風季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區,松嫩平原地處溫風季氣候區,雖然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高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雨較少,溫暖季短.總的來說,松嫩平原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地區。
土地的差異條件 長江三角洲以經過人們長期的耕作改造面形成的水稻土為主,松嫩平原黑土分部廣泛,水稻土和黑土都是生產力較高的土壤。長江三角洲地區因河流網密布,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水平,松嫩平原耕地鎦旱地,集中連片,而且人口相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水平。
礦產資源的條件差異 長江三角洲地區礦產資源貧乏,面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萬為明顯,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此外還有油菜等農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松姨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農作物,一年一熟,長江三角洲湖南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的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部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地理環境也影響其它生產半活動。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又是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長江三角洲還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車內外運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則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面改變。長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影響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長江中下游平原由長江中下游不沿岸若干平原組成。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部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開發早期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這一時期,長江中下游平原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一些來原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例如,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不再成為人們交往的阻礙,反而為了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隨著農業生產工具改造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江中下游平原多水而地質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在農業社會,糧食生產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與其它糧食作物相比,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的較高的優勢。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條件適合發那人水稻種植業。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江中下游平原人越來越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的水稻種植可以精耕細作。長江中下游平原逐漸成為我國糧食主要產地,同時,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中下游平原成為我國主要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因此,農業生產的規模的大小,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產品質量也較低,在農業生產走向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今天,長江中下游平原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金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市優秀地理教師,性格開朗,待人熱情、真誠,工作責任心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