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崛起》
理想與成就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的工業化成就令世界驚訝和贊嘆。在短短的時間內,有9000多個新企業投入生產,機械制造、化學、汽車、航空、冶金、石油、電力等工業部門紛紛建立。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
斯大林模式
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在這種模式下,蘇聯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但這一模式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在斯大林時代,黨政不分,國家的所有決策權集中于黨的最高領導機構,最終集中于斯大林個人手中。蘇維埃變成徒有虛名的機構,民主與法制匱乏,個人崇拜和家長制作風盛行。
在經濟建設中,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強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于指令性計劃之下,結果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和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后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但這種高度集權的模式阻礙了蘇聯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表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方面存在著巨大誤區。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路老師
女,中教中級職稱
有事業心,責任心且善于學習,具有較高綜合素質。